雷速体育-蒋叶非,最难忘首次执裁国际比赛 历经挫折才能收获成长
初秋的北京,已有几分凉意,在国家体育总局的办公室里,我们见到了刚刚结束一场国内重要赛事执裁工作的蒋叶非,比起几年前初次在国际赛场上见到的那个略显青涩的身影,如今的他,眉宇间多了几分沉稳与从容,唯有谈及篮球、谈及执裁时,眼中闪烁的光芒依旧如初,我们的对话,很自然地从他口中那段“最难忘”的经历开始。
“那是在曼谷,一场青年级别的亚洲邀请赛。”蒋叶非的记忆闸门缓缓打开,时光仿佛倒流回那个潮湿闷热的午后,作为当时国内年轻裁判中的佼佼者,他经过层层选拔,获得了首次踏上国际赛场执裁的机会,兴奋、紧张、自豪,种种情绪交织在一起。“出发前,我把规则手册翻了又翻,各种可能出现的情景在脑子里过了无数遍,感觉自己准备得足够充分了。”
理想与现实之间,总横亘着一条名为“实践”的沟壑,比赛节奏远超他的预期,来自不同国家的球员身体对抗激烈,对规则的理解和运用习惯也存在细微差别。“有一个关键的边界球判罚,”蒋叶非回忆道,语气平静,却仍能听出一丝当年的波澜,“球出界的瞬间,双方队员的动作很快,我根据自己的角度和判断,果断鸣哨指出了方向。” 判罚一出,被吹罚球队的教练立刻从替补席上弹起,激动地挥舞着手臂,用带着浓重口音的英语向他大声提出异议,全场观众的目光,摄像机镜头,瞬间都聚焦在他这个年轻的国际赛“新人”身上。

“那一刻,说心里不慌是假的。”他坦诚地说,“国内比赛也遇到过质疑,但国际赛场的氛围、语言隔阂带来的压力,是完全不同的量级。” 他严格按照程序与另一位裁判进行了简短沟通,维持了原判,但那个片段无疑在他心中刻下了深深的印记,赛后,技术代表和裁判长在复盘时,虽然没有直接否定他的那次判罚,却指出了他在位置选择、观察角度以及面对突发质疑时情绪管理上可以做得更好的细节。“那次经历像一面镜子,让我清晰地看到自己与国际高水平裁判在经验、临场应变能力上的差距,那种挫败感很真实,但也非常宝贵。”

这次“挫折”并没有击垮蒋叶非,反而成了他裁判生涯的一个重要转折点,他意识到,优秀的裁判,不仅需要精通规则,更需要在高压环境下保持冷静的头脑、清晰的判断以及有效的沟通能力,归来后,他像一块海绵一样,疯狂地吸收养分,反复研究那场比赛的录像,尤其是争议判罚片段,从多个角度分析自己的决策过程;主动寻求国内外资深裁判的指导,虚心听取他们的建议;更加刻苦地投入体能训练,因为充沛的体能是保证裁判始终处于最佳移动位置、获得最佳观察视角的基础。
“挫折本身不是财富,但对挫折的反思和从中汲取的力量才是。”蒋叶非深有感触地说,他将那次国际赛场的“初体验”作为鞭策自己不断前进的动力,此后的几年里,他更加积极地投身于各级别联赛的执裁工作,从CUBA到NBL,再到竞争最为激烈的CBA联赛,每一场比赛他都全力以赴,将其视为积累经验、磨练心性的舞台,他不再惧怕质疑,而是学会如何更专业、更有说服力地去处理赛场上的各种情况,如何与球员、教练进行更有效的沟通。
机会再次垂青有准备的人,随着业务能力的精进和心理素质的成熟,蒋叶非逐渐在国内裁判界崭露头角,获得了更多执裁国际大赛的机会,从亚洲级别的锦标赛到世界大学生运动会,再到更高级别的FIBA赛事,他的身影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国际赛场上,面对曾经感到陌生的环境和挑战,他已然能够从容应对。“现在站在国际赛场上,心态完全不同了,不再仅仅是兴奋和紧张,更多的是责任感,是代表中国裁判形象的一种自觉,是一种希望能够精准掌控比赛、确保公平竞赛的自信。”
回顾自己的成长之路,蒋叶非特别强调了持续学习和心态调整的重要性。“裁判工作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学习过程,规则在更新,篮球打法在演变,对裁判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,必须保持谦逊和学习的态度,每一次吹罚,无论正确与否,都值得复盘和总结。” 在他看来,面对失误和挫折,关键在于如何将其转化为前进的阶梯,而不是沉重的包袱。“成长,往往就发生在你直面困难、消化压力、最终超越自我的那个瞬间。”
对于未来,蒋叶非的目标清晰而坚定,他希望能继续提升自己的执裁水平,向着更高水平的国际赛事舞台迈进,他也愿意将自己的经验和教训分享给更多年轻的裁判,帮助他们少走弯路,共同促进中国篮球裁判水平的提升。“篮球是一项充满激情与美的运动,而裁判的职责,就是守护这份激情与美的纯粹与公平,这条路充满挑战,但每一次成功的执裁,每一次得到认可,都让我觉得所有的付出和坚持都是值得的。”
从曼谷那个略带青涩、面临挑战的年轻裁判,到如今沉稳自信、在国内国际赛场上稳健执裁的骨干力量,蒋叶非的成长轨迹,生动诠释了“历经挫折才能收获成长”的真谛,他的故事,不仅是一个体育裁判的个人奋斗史,也映照出所有在专业道路上追求卓越者所必经的淬炼与升华。
评论留言